资讯专区

    NEWS

    > 资讯专区 NEWS
    A A A

    审美疲劳?来看看古代“唱跳表演”

    2022-05-13

           现代流行表演中歌舞配合灯光和舞台的变幻,无论是现场还是透过网络荧幕,都能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。尤其在疫情时代,身临其境变得奢侈,透过屏幕的观看成为更简便的享乐方式,在手指的不断滑动中,感官被多重刺激,身心的兴奋仿佛没有尽头。

           现代技术使表演更加绚丽,也更加破碎。随着镜头任意切割,观众的目光被操控,一方面是好的:表演和传播理念被更准确地传达;但另一方面,音乐逐渐沦为表演的附属品,表演破碎成片段,在大数据算法下,注意力沦为可被贩卖的商品,欲望不断被异化。

     7.png8.png

            在看似精彩实则空洞的观看后,疲惫先于疲惫的知觉出现。放松不成,人反被抢夺视线、强加观点,不知不觉中被剥夺了思考和真正放松的能力。疲劳的并非表演本身,而是无止尽的观看、观看激发的无尽欲望和想象,一切梦想和美始于荧幕,也止步于荧幕。

            在视觉、审美疲劳之际,不妨回溯歌舞表演原始、本真的形态,尝试静下心来,欣赏下完整、没有多余修饰的古代歌舞表演。

            相比于多彩的现代表演,古代歌舞表演以更为质朴的形式呈现,没有多余的灯光变幻,没有弹幕营造的热闹氛围,更没有镜头的变幻。此时你所观看的表演属于你自己,你的注意力任由你分配,控制权属于观者本身,这是现代稀缺的可控感。

            中国古代歌舞表演种类繁多,形式多样,经历了由祭祀舞蹈到表演性舞蹈的演变过程,也实现了从自娱到娱人的过渡。时至今日,大家能看到的传统歌舞表演已寥寥可数,然而它们无不与当时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习俗等密不可分。

     1.jpg2.jpg

            汉代是一个广收并蓄,融合众技的时代,两汉时代由于封建制度趋于巩固,经济繁荣,人民生活有了提高,各地乐舞文化的不断地交流。汉朝初期宫廷设置了两种乐舞机构:一是属于奉常的“太乐署”,掌管宗庙祭祀的雅乐。一是属于少府的“乐府”,掌管供皇帝娱乐的俗乐舞。以朝廷的力量采集,整理大量民间乐舞,在客观上对汉乐舞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。

             “庭扣钟磬,堂抚琴瑟”,歌舞宴乐之风在汉代社会生活中十分盛行,上至帝王公卿,下至平民百姓,都普遍喜爱歌舞。乐舞随着礼乐等级制度的废除,逐渐流行于民间,成为一种风靡社会的文化艺术。

           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舞蹈种类比较繁多的一个年代,这个时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乐舞,比较典型的有:“盘鼓舞”、“巾舞”、“巴渝舞”、“建鼓舞”。

            其中,“巴渝舞”原是西南地区的民间舞蹈,后传入宫廷,成为宫廷舞蹈,用来在宫廷宴会上表演军旅战斗的场面,歌颂帝王功德,是汉代著名杂舞。巴渝舞的基本形式是“执仗而舞”。“仗”,兵器,“执仗”即执干戈;伴奏乐器以铜鼓为主,配合击磬、摇鼗、抚琴。

     3.png5.png

    5.png

            班固《汉书》载:“巴渝鼓员,三十六人”。他讲的是宫廷燕乐的巴渝舞,征伐战场上的巴渝舞,有多少人战斗,就有多少人歌舞:在阵前拼杀者,执看挺戈,大声呼呵,后面伴奏者,则击鼓顿足,以增威势。司马相如在《子虚赋》中这样描绘巴渝舞的壮观场面:“千人唱,万人和,山陵为之震动,山谷为之荡波。”

            虽然此时此刻不能欣赏到最直观的汉代歌舞表演,我们仍可通过馆藏的舞乐陶俑窥见过去人们简朴的娱乐,感受这种质朴纯粹所带来的宁静致远的心境。

            绵阳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些汉代乐舞俑可分为六类,由抚琴俑、击鼓俑、吹笙俑、吹笛俑、舞蹈俑、杂耍俑组成,共同组成可能表达墓主蓄有私家乐舞人士的愿望。

    6.jpg4.png

            舞蹈俑泥制红陶,模制。面部丰满,头顶高髻,头向右倾,左手提裙,右手自然上举,左脚略上抬,挥袖起舞长袖飘逸,似乎正穿越千年向我们展示一段早已消逝的旷美之舞。

    撰文:曾若娴

    摄影:李丹、董玮

     


    开放信息

    门票:免费领票参观

    开馆时间:10:00~18:00(17:00 停止进馆)

    闭馆日:周一(不含国家法定节假日)

    © 2024 MIANYANG MUSEUM 绵阳市博物馆版权所有 蜀ICP备17025477号-1